在基层医疗机构,尤其是县级医院急诊科,快速建立有效气道是抢救呼吸衰竭、心肺复苏等危重症患者的关键环节。传统喉镜在困难气道处理中常面临声门暴露不充分、操作耗时长等问题。便携式可视喉镜通过高清成像技术突破视野局限,显著提升首次插管成功率至92%,平均插管时间缩短至27秒 。江苏鼹鼠医疗研发的YS-IL系列可视喉镜,凭借其人体工程学设计和3寸高清屏幕,成为县医院应对紧急气道的优选方案。该设备集成百万像素摄像头与双重防雾技术(镜头预涂防雾层+镜片防雾处理),开机即用无需预热,解决了急救场景中的时效痛点。
设备选用需匹配临床需求。鼹鼠医疗提供10种规格一次性无菌喉镜片(成人/儿童/早产儿),适配各种患者。镜片有四大专利设计,有效降低舌体推移对气道插管的不良影响;手柄采用铝合金材质,不仅有质感耐用,而且单手握持时就可进行拍照摄像。急救前准备包括:检查电池续航(5小时连续工作),备齐气管插管及适配导丝。需特别注意:喉镜片有效期核查与密封性确认,避免术中污染。
标准化操作流程是成功核心。患者取“嗅物位”(头部垫高10cm),操作者左手持镜沿舌中线缓慢推进至距门齿15-18cm处。通过实时影像识别会厌后,采用“上挑-前推”复合动作显露声门,避免杠杆式用力。对Cormack-Lehane III级以上困难气道,可结合BURP手法(向后-向上-向右压迫甲状软骨)改善视野。术中若遇出血或分泌物干扰,立即启动>300mmHg负压吸引,采用“冲洗-吸引交替法”维持视野清晰。插管全程需控制镜片接触压力<40N,以降低牙齿损伤风险 。
针对特殊病例需预案调整。肥胖患者(BMI>40)建议肩部垫高实现头颈胸轴线对齐;颈椎损伤者采用轴线稳定体位配合颈托固定。当遭遇声门严重水肿或解剖畸形时,可切换“侧入法”:镜片沿右侧臼齿进入后转向中线,避开舌体阻挡。研究显示,在该策略下基层医院首次插管成功率达89.5%,较传统喉镜提升36% 。插管成功后需通过三重确认:直视导管通过声门、呼气末二氧化碳波形(ETCO2 35-45mmHg)、胸片显示导管尖端距隆突3-5cm。
院前急救协作需优化流程。在创伤大咯血等场景中,鼹鼠医疗可视喉镜的便携性支持救护车狭小空间操作,其无线传输模块可将影像实时同步至医院终端,便于远程指导。建议建立“双人配合”机制:术者专注插管,助手同时管理吸引器与气囊通气,每周需按流程消毒。
人员培训是可持续保障。县级医院应建立阶梯式培训体系:第一阶段利用设备录像功能复盘插管过程,第二阶段通过模拟人训练应对喉痉挛等极端场景。重点训练LEMON困难气道预判法(Look外观特征、Evaluate 3-3-2法则、Mallampati分级)。
鼹鼠医疗方案通过技术创新与流程优化,为基层医院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气道管理解决方案。可视喉镜兼容日间手术快速周转需求,耗材符合单次使用感染控制标准。随着该设备在多家县级医院的推广数据反馈,其在缩短插管时间、降低并发症(咽喉痛发生率下降58%)方面的价值得到验证。未来可探索与5G远程医疗结合,进一步强化基层急救能力建设,实现“黄金五分钟”气道管理目标!
上一条:
告别洗消瓶颈:论一次性支气管镜在急诊场景的不可替代性
下一条:三甲新程:鼹鼠医疗视频气管插管镜系统进驻康复大学青岛中心医院 |
返回列表 |
产品推荐
提供完整的气道管理解决方案,集设计研发、生产制造、销售服务为一体的研发生产技术企业